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院长郭桂义在“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论坛接受访问
清 丰 2023-05-27 浏览量:0

5月2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年“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主题论坛在福州举行。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郭桂义受邀参加,分享信阳茶非遗传承的特色经验。

主持人:高校教育是非遗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一所扎根于豫南的专业院校,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在非遗传承教学方面做了大量的有效实践与探索,接下来有请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院长郭桂义教授谈一谈他们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郭桂义:信阳农林学院1982年创办茶学专业,2014年增设茶文化与营销方向,加强了非遗基地建设。开设了《制茶学》《茶艺学》和《茶文化学》等课程。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后,我们全面梳理我国茶非遗内容,全面植入教学内容。

一方面,建设非遗传承教学的场所。建设了六大茶类加工实训室、信阳毛尖加工实训室、信阳毛尖机械化生产车间等和茶艺茶文化实验室等场馆。学院成功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茶文化学教学,其中:《制茶学》围绕茶的制作技艺展开的教学,涵盖绿茶、黄茶、白茶、红茶、乌龙茶等各种茶类的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以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为主,实践中要求学生掌握信阳毛尖茶的手工制作技艺,着力培养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茶艺学》《茶文化学》课程涵括盖碗、玻璃杯、陶瓷、紫砂壶等多器型茶艺,大力开展仿唐煎茶、仿宋点茶、明清瀹茶等不同茶俗的实践,深受学生欢迎。

主持人:这些年来,高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下一步工作有什么建议?

郭桂义:第一个建议是在本科专业目录新农科或交叉学科设置茶文化专业。茶文化专业主要培养适应茶产业及现代市场需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以茶学为基础、营销管理及人文社科交叉复合培养,培养具有较强的茶学专业技能、市场营销与管理专业技能及文化产业推广技能,并具有一定国际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32所高校设置本科“茶学”专业,为植物生产类,多以培养茶叶技术性人才为主。少数院校在茶文化专业设置上进行了探索,如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2014年开设“茶学专业”(茶文化与营销方向),安徽农业大学开设“茶学专业”(茶文化与贸易方向),华南农业大学开设“茶学专业”(茶艺与品牌营销方向),云南农业大学开设“茶学专业(”茶艺茶道方向),浙江农林大学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茶文化方向)等。此外,一些高职和中职院校也开设了茶文化专业,但是层次低,水平不高。

传统的植物生产类本科茶学专业不能适应茶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中职高职茶文化专业人才达不到人才标准,现有体系不能适应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需要,对于提升中国茶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作用有限,设置本科茶文化专业是非常急迫而必要的。建议在本科专业目录新农科或交叉学科设置茶文化专业。

第二个建议是我国还存在一些珍贵的茶文化遗产,应该将其申报为国家级非遗。例如,眉茶和珠茶作为绿茶的分支,它们的制作技艺独特,富含工匠精神,在国内很有影响力。小种红茶制作技艺是红茶的鼻祖,不应被忽视。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饮茶习俗,历史悠久,受众较多,社会价值突出。诸如此类,应该拔高其非遗等级,鼓励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利于丰富我国茶文化内涵。

主持人:作为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保护单位的高级顾问,请您谈谈信阳地区非遗技艺的传承发展现状。

郭桂义:信阳毛尖就是信阳市最大的一张名片,“信阳茶文化节”已举办31届,现有茶园216万亩,茶叶总产量8.2万吨,茶企业1000多家,总产值153亿元,涉茶人员120多万人,全市茶农人均收入超过5500元。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2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组成部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文化滋养城市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信阳市非常重视茶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特别是市文广旅局在这个领域善谋划、敢担当、求创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打好“技”的招牌,重视制茶技艺的传承。在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地茶文化资源,命名信阳毛尖制作技艺扩展项目9项,延伸信阳茶艺、茶歌、茶舞、茶故事等周边项目15项,形成茶类非遗集群。每年举办手工茶炒制大赛,2020年以来,200多位专业炒茶师傅参加。通过赛事评选优秀制茶能手,鼓励传承手工制茶技艺。

二是发挥“场”的功效,高标准建设制茶传承基地,并与乡村产业振兴、提高效益相结合。信阳师范学院茶文化展示馆和浉河区睡仙桥茶文化展示馆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省级非遗展示传习示范馆。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此外,还建立了34个信阳毛尖茶相关的展示馆、传习所和社会传承基地。建立文新茶工坊、广义茶厂以及鸡公山清水村部茶坊等15家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设立百年青云茶厂、周肖同茗茶坊和车云顶峰茶坊等12所非遗就业工坊。复兴元贞茶社、洪济茶社、裕申茶社、广益茶社、万寿茶社、龙潭茶社、广生茶社、博厚茶社等8大茶社老字号。发挥文新手工茶制作传习所、嘉木饮茶博物馆、老寨茶厂等非遗基地的传承功能,开展信阳毛尖茶手工制茶技艺的活态传承,形成了“传承+研学+旅游”等网红热点。

三是释放“人”的动能,做好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示范作用。现有信阳毛尖茶制作相关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2人、市级30人、县(区)级40人,全市现有手工茶制作5000多人,带动就业群体30万人。每年举办手工茶炒制大赛,2020年以来,200多位专业炒茶师傅参加。通过赛事评选优秀制茶能手,鼓励传承手工制茶技艺。积极与人社部门合作,非遗传承人刘文新和李广义获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还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周祖宏获批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肖一柯、伍德军、周祖宏、倪宝春、杨静等10名传承人工作室被认定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曹璐、杨静、卫艺炜、王杉被评为省技术能手;周正祥、杨耀博、曹璐、匡祯超等5位制茶人被评为市级技术能手。

主持人:当前,茶非遗传承过程中面临最大挑战是什么,请给出建议。

郭桂义:最大困难是人才匮乏,传统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很多传承人技能单一,技能较高,理论较弱,不会讲解;只会做茶,不懂营销,没有掌握现代传播技能,很难在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来。既懂茶叶制作又会营销推广的人才如凤毛麟角。大部分传承人年龄较大,由于劳动强度大,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传统制茶技艺。

建议是提升茶人才技能,加强茶技能和理论培训,培养高素质专业制茶技艺传承和茶文化技能人才;做强茶事活动品牌。举办好“信阳毛尖传统手工炒茶大赛”,培训一批青年制茶师,让他们熟练掌握信阳毛尖茶制茶技艺;打造茶文旅基地,探索茶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提高经济效益;加强融媒体传播,扩大茶类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社会美誉度和公众影响力。(清 丰)

 

 


来源:清 丰

编辑:尚青云

审校:陈奕兆

终审:程 云

相关新闻

    更多新闻资讯,点击下载<<信阳晚报>>客户端